那些波澜壮阔的史诗级电影,看完仿佛过了一个世纪
人来人往,茶凉了又热,热了又凉,唯有茶馆始终静默地矗立在时代洪流中,成为历史的旁观者。
人来人往,茶凉了又热,热了又凉,唯有茶馆始终静默地矗立在时代洪流中,成为历史的旁观者。
9月3日上午,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令全国人民心潮澎湃。入夜后的长沙,充满烟火气的东茅街,一盏盏暖橘色的灯微微闪烁,市民们围坐在方桌前,目光共聚一块幕布,在电影《我和我的祖国》的剧情引领下,重温峥嵘岁月与荣耀时刻。
《茶馆》原为老舍写于1957年的三幕话剧,1958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便成为经典。导演谢添早年观看此话剧时就被吸引,1979年老舍八十周年诞辰时,第三轮《茶馆》上演,原班人马的精彩表演让谢添深受感动。后来北京电影制片厂将拍摄任务交给谢添,他欣然答应,决心把
老舍先生是我这个平头百姓最热爱、最尊敬的作家,没有之一,因为他写的都是老百姓的故事,而且写的那么生动、那么形象又那么逼真,仿佛就是在写我们自己,他的作品里充满了对百姓的怜悯,对不公平的不满,对恶势力的反抗,对救国存亡的探索......读来能深刻意识到社会的矛盾
这部1982年摄制的影像化石(评分9.6),以裕泰茶馆的屋檐为取景框,切割出晚清至民国最血腥的历史切片。当"莫谈国事"的标语在斑驳墙面上逐渐褪色,我们目睹的不仅是掌柜王利发的精神衰亡,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集体阵痛。
如果一座茶馆能装下半个世纪的动荡,一壶茶能煮沸人性的善恶,那么当镜头对准王利发颤抖着拨动的算盘时,我们看到的何止是账本?分明是一把割开历史动脉的手术刀。老舍的笔,谢添的镜头,濮存昕的皱纹,共同熬煮出这部中国影史最苦涩的“茶”——它不提供答案,只逼着观众吞下时代
民国时期,恩州驿茶馆地处交通要道,是个热闹非凡的地方,往来的行人、商贾文人都喜欢在此驻足。茶馆里每天人来人往,充满着欢声笑语和高谈阔论。然而,刘货郎带来的一则消息,打破了这里的平静——江洋大盗“黑燕子”流窜至此,官府悬赏千两白银捉拿归案。这一消息瞬间让茶馆陷入
春节无事,看了根据老舍原著拍摄的电影《茶馆》,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的命运变迁,心情久久不能平静。真是一个大茶馆,就是一个小社会,他是那个时代的缩影。